设为主页 | 站内搜索| 中心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讲座系列

公告栏

讲座系列

跳过导航链接

北京大学靳雅娜助理教授讲座:中国人群环境健康风险价值评估——基于选择实验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8

       2023年5月12日下午14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靳雅娜助理教授在经济学院107会议室做了题为“中国人群环境健康风险价值评估——基于选择实验的研究”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季曦主持。

 

主讲人:靳雅娜助理教授

 

主持人:季曦长聘副教授

 

       靳雅娜助理教授主要介绍了三项研究。她首先讲解了自己发表在环境经济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上的文章并分享了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然后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下的自我保护等适应性措施在人群中的不平等问题;最后分享了其最近的研究:分别采取面对面采访和网络调研的方式,研究两种数据来源下人们对环境健康风险价值评估的不同。

       在第一项研究中,靳雅娜通过在中国北京进行的一项选择性实验研究了人们是否对由污染引起的不同疾病类型拥有不同的支付意愿(WTP)。结果发现WTP 不因疾病类型而变化,因此政策目标中的 WTP 不应该根据疾病类型进行区分。进一步地,文章得出的统计寿命(VSL)和统计疾病(VSI)价值分别为554万元人民币和82万元人民币,高于中国早期的估计。这意味着,对于经济增长强劲和污染严重的社会来说,VSL和VSI有可能迅速增加,这进一步突显出了污染控制和公共卫生政策实施的作用与意义。

       在第二项研究中,靳雅娜基于2016年秋季在中国北京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研究了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在环境污染下的自我保护措施。研究发现,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确实会支付更多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购买空气净化器等;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主要采取佩戴口罩的措施,自我保护措施支付较低。自我保护措施也会受到个体其他因素如年龄、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尤其是家中小孩数量的影响,这表明人们在做自我保护措施时会从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动机出发而对健康风险有更高的价值认定。以2016年冬季的调查数据可进一步验证上述得出的结论,且由于冬季比秋季污染更为严重,环境健康风险的WTP也更高。

       在第三项研究中,靳雅娜比较了面对面采访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发现调研的方式不同会影响结果。环境污染越严重,网络上人们的反映越大,而面对面采访相对“沉默”。人们对环境污染引起致死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价也会不同,这可能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观念相关,使得人们在被当面问及一些问题时产生回避心态。这一有趣的现象也发生在保险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讲座现场

 

       在讲座过程中和问答环节,靳雅娜还对研究过程中调查问卷的设计、调研地区范围等细节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分享。师生们就个体偏好、认知水平、回归结果等内容与靳雅娜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交流,收获颇多。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