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公告栏
戴维斯:全球环境的东盟视角
发布时间:2007-11-26
近年来,环境保护区域化合作已成为越来越多区域集团的议题。东盟近年来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就提供了很好的视角。4月13日晚,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和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CHEDS)举办了本学期“环境与发展系列讲座”第三期,邀请了夏威夷火奴鲁鲁“亚太区域研究中心”的区域研究教授伊丽莎白.V.W.戴维斯(Elizabeth Van Wie Davis)作了一场从东盟视角分析全球环境问题的报告。 丰富的调查研究经历和与亚洲学者的交流使戴维斯教授对东盟国家环境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她从国际准则和政治的角度就东南亚各国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东南亚地区污染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区域性解决方法中出现的具体趋势,以及东盟的具体政策作了介绍。 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它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戴维斯介绍了东盟主要成员国的环境问题和政策。马来西亚作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人,坚定地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要求工业国调整其消费和生产模式以实现可持续的全球环境。马来西亚目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砍伐、跨境烟雾污染等。印度尼西亚的情况更加严重。社会转型引发的不稳定因素使得环境法律实施无力,总体卫生条件和污水处理设备落后带来了工业垃圾和水污染问题,供水污染,海洋污染,珊瑚礁退化,空气污染,森林砍伐问题。泰国和菲律宾也各自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而新加坡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和污染控制并行的典范,在工业化进行的同时,有力的国家法规管理有效地控制着污染。戴维斯教授指出,多头管理环境问题往往造成互相推诿,而类似新加坡的单一部门管理模式似乎更有效率。 戴维斯教授随后谈了东盟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合作情况。环绕东盟的公共水域——南中国海,有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线。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的油轮运输量是苏伊士运河运输量的三倍多,是巴拿马运河运输量的五倍多,深受沿海国家污水排放以及运输中船只泄漏和倾倒造成的跨境污染之害。同时,近几年来,来源于印度尼西亚森林大火的跨边境烟雾污染了整个地区的空气,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波及到了全球环境,已成为东盟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也为东南亚各国提供了相互信任和合作的绝佳机会。戴维斯强调,环境保护问题上,区域合作是最有效的方式。一定地区内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统一的生态系统,而区域合作可以使每个国家明晰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建立起来的东盟是进行共享地区污染管理和资源开发的区域性合作的最佳平台。东盟国家间的合作范围已由原先局限的经济协议扩大为经济发展对环境恶化的影响问题。东盟环境合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地区内法规和标准的协调。 戴维斯介绍,1995年,东盟开展了东盟环境年。1997年12月东盟通过了《区域烟雾行动纲领》;1999年2月,东盟在欧盟的财政支持下建立了总部在菲律宾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心,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合作。这个中心还是东盟各国间以及东盟和欧盟伙伴组织间建立网络和组织联系的枢纽。 另外,东盟地区的环境教育规划——《东盟环境教育行动纲领,2000-2005》的出台表明,人们意识到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取决于人民对环境和开发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最佳发展目标的选择。公众意识和监控均是解决区域环境管理和资源开发问题的重要步骤。伊丽莎白举例说:过度捕捞不能单纯靠政策指令禁止,而是应当通过公民环境资源意识的培养,使渔民明白竭泽而渔的危害。另一方面,必须加强监控,使罚金超过非法收入,才能遏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回答观众提问时,伊丽莎白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的环境保护政策,她认为美国的环境保护没有与经济发展平衡起来,而欧盟一直加强环保措施,所以他们现在有非常清澈的湖水。环保立法方面,欧盟国家将区域整体作为考虑对象,邻国之间协商制约。而美国就因造成加拿大的空气污染,引发邻国酸雨,与墨西哥争夺用水使得环保问题成为邻国间的冲突导线。中国在借鉴美国教训的同时,也应从美国引进一些先进环保技术,譬如控制汽车尾气等。 伊丽莎白·戴维斯教授过去在霍普金斯南京中心的同事和好友,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和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民权教授主持了这场报告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一切美好可能的前提。“环境与发展系列讲座”还会继续邀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前来,就环境保护的前沿问题进行演讲,欢迎继续关注。 (CHEDS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