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站内搜索| 中心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讲座系列

公告栏

讲座系列

跳过导航链接

周玮生:低碳中国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0-11-26

2010年5月12日晚,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环境与发展”系列讲座第二十一期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新楼219举行。讲座的主题是“低碳中国的战略选择”,主讲人周玮生教授为在场的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生动的讲座。
    周玮生教授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政策科学部教授、立命馆孔子学院名誉院长。同时也是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经济政策学、能源系统工程学、政策工学等,研究成果丰硕。
    讲座主要涉及三大部分内容: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国外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首先,周玮生教授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革命以前,人类没有发明蒸汽机,没有发明消耗煤炭的技术。人类处于原始的手工劳动状态,对自然资源的猎取能力和消耗能力都比较小,因此是一种资源“自然循环和自然净化”的过程。第二阶段,周教授认为是从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到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再到第三次产业革命核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在这个阶段,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大量使用能源资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然而对污染治理的投入却不多。他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单行道式”的一味开发利用资源的模式。长此下去,导致的后果只能是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第三阶段是第四次产业革命,随着能源技术、IT技术、环境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进入了“人为循环”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形成一个循环的产业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另外,周教授也指出: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消耗能源,而且主要是化石能源,但目前脱碳化的技术还没有发明,这必然导致二氧化碳问题和全球变暖问题,进而影响到全世界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后,周教授引用了日本北九州和大阪两组对比图片,展示了国外对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的经验。图片显示出60年代时,日本大阪和北九州的天空是红色的,海水是黑色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但经过了几十年,日本通过政府和明间的各种力量把污染的天空大海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他指出,日本的这个治理过程积累了很多经验,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好好学习和借鉴的。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了我们在治理二氧化碳问题上,不仅没有能好好借鉴日本治理的经验,反而在不断地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号召社会各界,尤其是上层领导者能更加聪明地借鉴国外经验,来促进我们的发展,即“跳跃式”的发展,绕过跳过别人所走的弯路。
    讲座最后,周教授提出了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第一,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量要小于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量要小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三,污染物排放量要小于环境的吸收能力,即自净能力。他认为,目前阶段,可持续发展的这三个条件我们都还没有满足,因此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今后我们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来恢复我们原来美好的环境。为此,周教授提出要建立“中国发展百年研究院”的目标,聚集更多的社会精英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这场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洋溢浓厚人文关怀的讲座博得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周玮生教授热情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